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7年史志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史志动态 >> 2017年史志动态 >> 正文
互联网+沂水史志信息化建设插上腾飞翅膀
发布日期:2017-04-14 浏览量: 来源:

沂水县史志办紧跟时代步伐,按照中指组颁发的《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省、市史志部门的统一部署,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创新一批成果,形成一套机制,培养一支队伍“四个一”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史志信息化建设,提升了史志工作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服务经济发展先进单位”“三引一促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授予“2016年山东省情网优秀供稿单位”。

一、一个平台:搭建起了一个史志资源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互联网+信息化平台

为充分发挥史志“存史、资治、教化”功能,着力打破史志工作“闭门修志”的常规,全力解决读志、用志、查志难的问题,大力改变史志资源和成果难以及时转化的现象,我们积极推进应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新技术,搭建起了加快史志资源和成果的转化以及应用的平台建设。

一是建设开通了一流的县情网站(www.ysxq.gov.cn)。2003年,沂水县情网正式开通,并逐步实现修志编鉴的数字化、网络化,网站由专人日常维护管理,确保内容更新及时。2010年、2016年分两次对网站的版面、栏目进行了全面调整和内容扩充。改版后的沂水县情网设置了县情概况、沂水时政、史志动态、县情资料库、影像志、沂水名片、历史文化、沂水地图、网上方志等栏目,具有鲜明的史志特色和地域特点。县情资料库中上传资料为沂水县史志办一轮志书及后来出版的所有志书、年鉴以及部分旧志,资料详实,是一部全面反映沂水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电子版大百科全书。“沂水县情网”和国家、省、市、县各级史志部门做了相关链接,并使用全省统一的地情资料库检索软件,极大地满足了基层的需求,最大程度的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县情网站建设使史志信息化工作步入了一个与网络时代高度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高度统一的新阶段。

二是建设开通了“沂水史志”微信公众号平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为更好地扩大史志工作知晓率和影响力,于2015年3月开通了“沂水史志”微信公众号,这是全国、全省较早开通史志微信公众号的县区之一。“沂水史志”微信公众号平台始终坚持与沂水地情网同步互动,设有沂水县情、沂水名片、沂水人物、沂水风物、史志动态、历史上的今天、节日节气漫谈等栏目,坚持每个工作日发布2-3个栏目的信息,累计发送图文信息800多条,通过微信平台的大力宣传,既全方位地推介了史志资源和成果,使史志资源和成果走进了千家万户,又进一步扩大了史志事业开发利用服务工作的力度、广度。

二、一批成果:创新推出了一批大众喜爱的互联网+史志信息化成果

围绕中指组提出的通过“六个转变”,实现“六化”的工作总体部署要求,沂水县决定从创新史志信息化产品入手,全面推进史志事业转型升级,率先创新启动了以史志资源地情、风物、文化为主题的开发利用服务基地和沂水名片等一批品牌成果。

一是创新建设了“开发利用服务基地”。建立开发利用服务基地是拓宽史志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举措、新品牌,这在全国尚属首家。2016年5月,率先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绣之乡高桥镇试点建设了开发利用服务基地。选取有出口经验的高桥镇沂水县新大洲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生产高桥手绣的主要场地,在其厂里设立了500多平方米的高桥手绣制作车间和展示平台。成立了高桥手绣协会,找到了精准扶贫新路子,开辟了致富新途径。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山东沂水政府网、沂水县情网、沂水史志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加大了对高桥沂蒙手绣的宣传力度。很快,很多商家慕名而来,新大洲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商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史志开发利用服务基地,1200多件高桥手绣产品漂洋过海,远销海内外。高桥手绣的发展为沂水史志风物开发利用服务基地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在全县范围内筛选了沂蒙山根据地、沂水革命纪念馆、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沂山林场、跋山水库管理处、齐长城穆陵关旧址、沂水李氏桑皮纸、沂水县春风养老服务中心等20多处具有开发价值的史志资源为重点进行打造,取得了可喜成效,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还写进了全县史志工作长远规划。沂水县史志办开发利用服务基地的建立,既找准了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切入点,让沉寂的史志资源活了起来,让躲在库房的成果走出了家门,为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力量,又树立了沂水县在外良好的形象,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二是创新打造了“沂水名片”。为了更好地宣传沂水,让外界更深刻得了解沂水、认识沂水。在建设开发利用服务基地这一史志品牌的基础上,决定以纪录片等形式打造《沂水名片》系列拳头品牌产品,充分挖掘沂水地方古迹、民俗风情、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多角度地展示沂水史志资源和成果的价值和魅力,从而达到促进沂水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的。今年3月份,第一部沂水名片—《高桥手绣》纪录片在高桥镇开机拍摄。4月6日,在另一开发利用服务基地—李氏祖传手工桑皮纸生产厂家拍摄了第二部沂水名片—《沂蒙手工制作—江北第一桑皮纸》专题片;预计4月中旬,第三部沂水名片—《马站裘皮画》即将拍摄。

三、一套机制:形成了一套灵活有效的互联网+史志信息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信息化专项经费保障到位。沂水县财政每年拨付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沂水县情网站、沂水史志微信公众号的维护、更新等工作。

二是信息化设备更新及时到位。2016年,为提高人员办公效率,促进编研工作开展,沂水县史志办在有限的工作经费中积极筹措资金,做好了史志信息化办公设备的更新和置换。投资新购置了一批电脑,率先实现了办公、上网物理分离。目前,每人达到了两台办公电脑。根据拍摄沂水名片的需要,新配备数码相机1架、摄像机1台、并更换了智能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控制设备,购买了多种工作需要的存储设备,有效改善了信息化办公条件,满足了网络的正常运行和设备更新、维护的需要,确保了编研工作开展、档案管理、外出查阅、收集资料的方便。

二是信息化制度建设到位。一是对史志信息化工作和史志信息化通讯员分别研究制定了专门的制度。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部署史志信息工作任务,让每个史志人员肩上有担子。三是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及时编发史志信息、简报,除了在沂水县情网、沂水史志公众号平台上发布工作动态和通讯员信息外,还号召史志信息工作人员积极向省、市史志办及县政府各门户网站投稿。在全省、全市史志信息供稿都受到了表彰。

四、一支队伍:培养了一支素质优良的互联网+史志信息化队伍

工作要干好,队伍是关键。沂水县史志办始终把信息化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我们依靠互联网+强化史志信息化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组织领导突出“强”。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全面落实“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名誉主任,县长为主任,县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委员的编纂委员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各级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信息化领导小组。通过互联网成立了微信群、QQ群,建立了相互沟通、上下联动的史志信息化工作机制。

二是信息化队伍突出“精”。拓展史志平台,凝聚史志人才队伍。经过认真调研申请,于2016年10月,经沂水县编办批准(沂编办[2016]14号),在沂水县史志办设立沂水年鉴编辑部。新成立的沂水年鉴编辑部负责对沂水年鉴工作的正常开展,使沂水年鉴的篇目设计、资料收集、总纂统稿、审查验收、出版发行、报送备案等环节均有章可循,更明确了责任,保障了沂水年鉴出版发行质量。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全县史志信息化通讯员队伍,每个基层单位设立一名专兼职通讯员,全县共120多名通讯员,已初步建立了一支责任心强、文字水平过硬、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稳定的信息化通讯员队伍。史志信息化通讯员队伍的建立,健全了以沂水县史志办为主导、社会各界有序参与修志编鉴的途径和方式。

三是业务培训突出“专”。一是重视史志信息化人员的选拔、引进、培养和使用,确保符合地方志编鉴业务要求。今年预计新招一研究生补充信息化队伍。二是鼓励和支持史志信息化业务人员接受专业继续教育,聘请专家为他们授课,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全面提高地方史志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分期分批组织参加全省、全市地方史志培训。通过加强对史志信息化队伍的培训,为史志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这是对史志工作作用和意义的高度概括。史志工作重要作用的发挥,除了编修出精品佳志外,更重要的是开拓社会用志的途径,把历史文化资料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服务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史志成果。面对“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沂水县史志办积极运用史志信息化探索史志资源传播的新方法、新途径,让“互联网+”与史志信息化事业深度融合,创造了史志信息化工作新的思路,提升了史志文化传播的创新力与生命力,推动了史志工作的影响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沂水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