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历史文化村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沂蒙党史 >> 党史文献及地情资料库 >> 地情资料 >> 正文
苍山县鲁城乡
发布日期:2009-04-09 浏览量: 来源:

鲁 城 乡

鲁城乡位于县城西部35公里,地处会宝湖上游。西临枣庄市,东靠会宝湖水咋,南临新兴乡,北接下村乡。其境北有抱犊崮、境东有文峰山、境南有石城崮等奇峰险岭;境内丘陵起伏,地形复杂多样,属山区、库区乡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3.47万亩。辖37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3.45万人。农产品以地瓜、花生、小麦、玉米为主。畜牧业、渔业以养牛、羊、鱼为主。206国道、临枣高速均横贯乡境。

该乡以辖区内鲁城村命名,抗日战争前属临沂县。1941年属边联县。1944年属赵博县。1947年划分赵博苍山两县后,仍属赵博县。1950年“苍、赵合并”后并入苍山县,属鲁城区。1958年秋建立鲁城人民公社。1965年属鲁城区。1971年属大鲁城公社。1984年4月撤社改乡。

鲁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在此创建了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同日伪军进行浴血奋战,打响了著名的抱犊崮战役。解放战争时期,1933年7月中共临郯县委在苍山发动了鲁南第一次农民暴动,点燃了临郯费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烈火。1946年8月,鲁南三地委、三军分区在现在鲁城村设立的“峄、赵、兰(即峄县、赵博县、兰陵县)作战指挥部”直接组织指挥了文峰山伏击战,全歼同民党正规军的一个加强连。

鲁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钟灵毓秀,物华天宝,自然环境优越。神山、响水泉两个流域树木郁葱,水流潺潺,风景秀丽,楼子汉墓群、下寺院0址被列为重点保护遗址,发生在境内匡王村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源远流长,会宝湖湖水波光粼粼,一碧万倾,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在距乡政府驻地正东3.5公里的水库沿岸,在鲁城乡的匡山脚下,有个匡王村,这里就是匡衡的故乡。过去这个村由4个小村落组成,其中南边的两个村落,一个叫王子石,一个叫老书房,就是匡衡居住和读书的地方。“凿壁偷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匡衡,字稚圭,东海邑(今苍山县)人。著名经济学家,官至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丞相。匡衡作为一代名相,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他还将毕生的学识与才华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小时候,家里很贫穷,靠父亲给人家当短工维持生活。他的母亲对他非常疼爱。当他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就送他到邻村(今老书房村)去上学。每天放学后,匡衡仍在学校读书到傍晚,母亲便站在村外的一块大石头上翘首西望,天长日久,那块大石头上竟然留下了一双脚印,人称望子石。后在此石旁逐渐有人居住,渐成村落,名望子石村,后讹传为王子石村。由于家境贫穷,买不起灯油,匡衡就在与邻居家相邻的墙壁上凿了个洞,借着从洞中透过的一束光亮来读书。后来,他听说附近村庄有个财主家藏了不少书,就自愿去他家当长工,并商定不要工钱,只要能看书就行。

据史料记载,童年时期的匡衡就是学富五车,才智出众,受人尊敬的人物。匡衡能文学、善说《诗》、精经传,尤其对儒家经典著作研究很深,特别是对《诗经》更是见解独特,使人很受教益,当时就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存,解人颐”的说法。当时在朝廷里任太子太傅的兰陵人萧望之、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试其学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萧望之遂启奏汉宣帝谓其“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可是由于汉宣帝对儒学不甚喜欢,仍令匡衡去平原赴任。而皇太子(后来的汉元帝)听后非常钦佩,“私善之”,甚有好感,希望他耐心等待。

公元前48年,汉宣帝死去,汉元帝即位,随即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郎中,之后又迁任博士、给事中,掌管经学教授,兼殿中顾问,参与议论政事,匡衡精心任职,在朝廷